德保县:精准实施“五+N”特色产业 催开群众“致富花”

  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到那甲镇检查指导桑蚕产业。

  “产业是农村长远发展之基,也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只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我们要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人口稳定脱贫,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说。

  近年来,德保县始终把特色产业助农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中,依托山区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柑橘、山楂、桑蚕、八角、生猪、猫豆、甘蔗、烤烟、牛羊草食动物等“5+N”特色产业,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山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

  加大甘蔗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种养结合破解发展瓶颈

  该县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制定《德保县产业扶贫工作方案》,规范全县产业扶贫工作。重点推进柑橘、山楂、桑蚕、八角、生猪等产业,突出抓好猫豆、甘蔗、烤烟、牛羊草食动物、以及林下养鸡、蛋鸡、水面养鱼等特色产业,确保有劳动力在家的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以上产业发展。截止目前,该县共有桑园面积5.18万亩(新种桑园2.33万亩),覆盖1220户贫困户;柑橘总面积达10万亩(新种柑橘1.1万亩),覆盖705户贫困户;山楂总面积达6.88万亩(新种山楂0.83万亩),覆盖2470户贫困户;甘蔗种植面积3.62万亩,产量14.24万吨,产值7120万元。其中种蔗贫困户776户,面积3880亩,产量1.5万吨,产值750万元,户均收入9600元。种植烤烟面积达1.86万亩,种植烤烟1080户,其中有168户贫困户种植烤烟,760户烟农捆绑1359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推进八角、油茶产业发展,该县八角果林总面积达13.9万亩,覆盖2478户贫困户。

  种桑养蚕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大小结合激活发展潜力

  在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自我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示范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等的建设,捆绑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进一步解决贫困群众无产业、产业发展困难等突出问题。通过利用“两广”对口协作帮扶的有利时机,推进粤桂扶贫项目的规划建设。累计投入1400万元发展粤桂扶贫柑橘示范园(都安健茂)项目、粤桂扶贫桑蚕产业示范园(一区三园,三园包括燕峒乡那布园、马隘镇排留园、足荣镇陇翁园)项目、德保生态脐橙(燕峒巴龙)示范项目等5个基地。发展种植柑橘3000亩,带动周边贫困户298户直接受益;发展桑蚕产业,桑苗种植4200亩,带动贫困户140户;发展生态脐橙1000亩,带动贫困户200户。推进14个预脱贫贫困村16个养殖小区建设。已建设完成并引进母猪进行正常饲养的养殖小区11个。通过建设养殖小区促使养殖产业在贫困村形成规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实现产业覆盖双达标。以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发展,县财政拿出570万元,对14个2017年预脱贫村和5个2016年出列村拨付每个村30万元作为发展扶持资金。成立22个便民服务公司,促推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通过采取土地、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进一步助推贫困户产业脱贫致富。

  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显成效。

  长短结合提升发展模式

  该县坚持长短结合、以短促长、点面兼顾发展产业,即侧重“短平快”产业的稳步开展,又推进“长稳远”产业的扎实推进,即抓好贫困户这个“点”的发展,又注重村和县这个“面”的整体打造,解决贫困户能够持续收入的问题。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德保县产业扶持到户资金实施方案》,对产业覆盖、收入测算“双达标”的预脱贫户,采取以奖代补(即先建后补)的方式,对产业覆盖、收入测算未达标的预脱贫户,采取扶持资金前置(即先补后建)的方式,按贫困户每户2000元的标准,将资金划拨到各乡(镇)账户,由帮扶责任人指导贫困户实施产业发展,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注重产业发展长短结合。针对短期收入问题,重点推进桑蚕、养猪、养鸡等年内可实现经济效益的产业项目,在贫困户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引导和扶持适度扩大发展规模,实现贫困户更快增收。针对长期收入问题,通过政府扶持果苗引导贫困户种植柑橘类、山楂、芒果等实现持续增收的产业。同时,抓好示范区建设捆绑贫困户发展产业,促进贫困户有产业覆盖并能实现长期收入问题。

  德保脐橙成促农增收产业。

  多业结合拓宽增收渠道

  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力度推进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着力解决贫困户缺少增收渠道的问题。抓好旅游扶贫产业发展。通过实施旅游企业就业帮扶脱贫一批、扶贫村屯旅游开发帮扶脱贫一批等“五个一批”旅游脱贫工程,强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截止目前,有606户贫困户2318名贫困人口受益。抓好电商扶贫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建立了67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并已投入运营,农村淘宝服务站已覆盖全县12个乡镇,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阿里巴巴农村淘宝67个村级服务站网络交易额达1037.46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人数412人。抓好公益性岗位增加收入工作。主要是安排贫困户家里还有劳动力的人员从事村级保洁员、河道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共落实1000名的乡村保洁员名额和1000名生态护林员。抓好飞地产业受惠人口的落实。与实施飞地项目的企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分解实施飞地产业捆绑贫困户的任务数,对无产业、无劳力、收入低贫困户安排参与飞地产业,该县落实638户贫困户参与飞地产业。

赞 (0)踩 (0)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