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4万元

  近日,从南宁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传来好消息,截至10月中旬,全市155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4万元以上。其中,达10万元以上的294个,占18.89%;达50万元以上的61个,占3.92%,实现历史性突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南宁市坚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好,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谋篇布局,以更实的办法举措破难治薄,以更严的状态作风狠抓落实,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

  在武鸣区城厢镇平等村,过去每年不到4000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让党支部书记潘庆标常常陷入“无钱办事”的烦恼中。2017年,平等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竞争性立项,争取到了总投资为330万元的气雾培育智能化瓜果蔬菜项目,从此,村级集体经济打了“翻身仗”。截至今年10月底,仅靠这个项目,平等村已有了3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进账,这是建村史上破天荒的头一次。

  马山县乔利乡乔利社区曾是典型的“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2016年以前为零。2017年,返乡创业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蒙有胜以马山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名义,与乔利社区合作联营,将乔利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发展资金300万元注入合作共建的生猪养殖场,走村企合作发展型道路,仅此一项,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这个“空壳村”从此有了“长流水”。

  马山县金钗镇龙印村是典型的山多地少、耕地零散、水土奇缺的大石山区深度贫困村,这里的群众世世代代与山抗争,寻求打破深山之困的出路。2018年以来,龙印村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大力发展种桑养蚕、鸡猪牛养殖等扶贫产业,兴建了龙印村生态种养综合示范园,劈山拓地建成了2个养鸡场、1个养牛场、1个养猪场、1个果蔬基地等,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目前园区已吸收133名贫困户出资入股参与产业发展,通过联建联养、农户自养、“贷牛还牛”、收购牧草、基地招工、发展电商等方式推进扶贫产业全覆盖,促进村民增产增收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2月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全年收入12.56万元;今年预计收入60万元以上,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

  坚持问题导向,把“改”字贯穿全过程

  村级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短板”。在主题教育中,南宁市紧抓村级集体经济的“牛鼻子”,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瓶颈,把“改”字贯穿全过程,开启脱贫攻坚“加速器”,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尽锐出战、集中攻坚。市级领导小组深入县乡村调研指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将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市税务局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推动各成员单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今年以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聚焦短板弱项,开展集中调度7次,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焦点问题,确保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整合资源、大力扶持。在市委主要领导的亲自谋划和决策推动下,市财政按每个非贫困村15万元标准,投入16455万元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县(区)加大扶持力度配套投入资金18193.5万元。整合市本级投入每个贫困村100万元、每个深度贫困村150万元扶持资金,以及中央、自治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6200万元资金,累计投入资金85748.5万元,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产业带动、多腿走路。突出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七篇文章”和“六个转变”,大力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落实农业保险和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发展产业、物业带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占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76.65%。

  动态跟踪、严督实导。按照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的“跟上、盯住、办好”指示,始终坚持聚焦重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照“四定”工作要求,开展3轮基层党建“两随机”调研指导,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重点调研内容。各县(区)、开发区报告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指标后,派出工作督查组,深入相关县(区)、开发区进行全面核查,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的结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记者 杨静)

赞 (0)踩 (0)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